“粑粑”还能治病?宝宝自闭症,粪菌移植后,有了明显改善!
什么?“粑粑”还能治病?粪菌移植听起来好像有点“重口味”。其实这是一种通过粪菌移植(FMT)重建新的肠道菌群。菌群移植,简单理解,就是将健康的肠道菌群“移植”到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体内。最初用于艰难梭菌感染性肠炎,目前用于儿童孤独症等精神疾病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
近日,邯郸市第一医院儿三科消化亚专业团队成功为一例孤独症儿童开展经鼻空肠营养管菌群移植术,患儿的语言表达、社交互动以及情绪调控等方面均明显改善。宝宝今年6岁,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后才发现,孩子暴躁、易怒、多动、喜欢自己玩耍,但语言发育可,平时缺乏目光对视,当时正处于特殊时期,也没当回事。回想宝宝婴儿期的症状,生后不爱吃奶,老是反复躯干、四肢干性湿疹,夜间睡眠不安。一年前在北京某医院就诊,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精神检查和量表评估后,宝宝被确诊为孤独症。并且查多种过敏原检测阳性,伴有过敏性疾病相关症状。虽然多处求医、多方尝试,经历用药、康复训练等等,但宝贝的症状因此有明显改善。随之到了小学阶段,上学一个月后孩子的症状明显倒退,无主动语言、刻板动作明显、不能主动排大小便等等,并且有逐渐加重趋势,经既往康复、感统等治疗后症状较前无改善。因肺炎入住邯郸市第一医院儿三科,当主管大夫张静医生了解情况后,跟家长沟通,可以通过粪菌移植可能改善孤独症的相关症状,经对患儿进行详细评估,了解了家属的诉求后,给宝贝做了肠道菌群检测,检测报告提示肠道菌群处于中度失衡状态,孤独症中风险,符合菌群移植的要求。经过严谨的术前准备、沟通,家长紧密配合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水平部,确认鼻空肠管通畅,再通过鼻空肠管将处理好的菌液缓慢注射到患者肠道内,在整个移植过程中,患儿接受良好,症状明显改善。
什么是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FMT)是从健康者粪便中分离的菌群和天然抗菌物质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胃镜或结肠镜、直肠导管灌肠、口服胶囊等方式移植到患者消化道内,重建肠道菌群的平衡,修复肠道粘膜的屏障,实现对特定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从古至今,粪菌移植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直至如今写入临床指南。追溯粪便治疗的历史,最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东晋时期医学家葛洪就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黄龙汤”改善肠道问题的方案。明代时期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描述了可使用粪水或发酵粪便有效治疗20多种适应症。直至1953年西方国家最早将其应用到临床治疗,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将粪菌移植写入临床指南。
粪菌移植适用于哪些疾病?
粪菌移植可有效治疗各种胃肠道疾病,包括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大量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粪菌移植也可能对许多其他疾病具有治疗潜力,从胃肠道到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疾病、心血管疾病、脑部疾病、自闭症、抑郁症、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研究发现自闭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关系密切,大部分自闭症患者有消化道症状,比如胃食管反流、便秘、腹泻、腹痛、呕吐和营养不良等,且自闭症严重程度与胃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另外很多孩子合并过敏性疾病。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间接地调控大脑功能,进而与疾病相关联。通过精准菌群移植可以减轻自闭症谱系的相关症状和评分。
张静,邯郸市第一医院儿科消化亚专业组长,副主任医师。获得中国医师学会颁发的儿童内镜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擅长:小儿无痛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技术:小儿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嗜酸细胞性食道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胰腺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处理,上消化道异物钳取术、息肉切除术、内镜下空肠管置管术、经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不开刀的阑尾炎手术)、粪菌移植等治疗。2.小儿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下消化道出血的结肠镜检查(血管性病变、肠息肉等)、儿童炎症性肠病、各种结肠炎(如过敏性结肠炎、艰难梭菌感染、真菌性肠炎、肠结核、白塞病等)的诊断和治疗。
出诊时间:每周三下午,门诊楼一楼儿科专家门诊;每周五上午,变态反应中心消化与食物过敏门诊。
联系电话:0310-8635756